上个月荣立通,我在朋友的聚会上遇到了一位从事房地产行业十多年的老友。席间聊起近几年房地产市场的变化,他突然提起几年前王石的一番话:\"未来十年,中国城镇家庭将面临两大难题:一是房产价值持续下跌带来的资产缩水,二是适老化改造的巨大需求与资金压力。\"当时我并没太在意,只当是茶余饭后的闲谈。
没想到回家路上,我在小区遇到了退休多年的张叔。他正愁眉不展地看着自家门口的台阶,告诉我因为膝盖不好,每天上下楼都成了难题,想做适老化改造,但费用不菲。我又想起邻居李阿姨最近总抱怨自己十年前买的房子,现在想卖却比当初买的时候还便宜了不少。这两件事让我忽然意识到,王石的\"预言\"似乎正在我们身边悄然应验。
带着这个疑问,我开始深入调查和思考。通过查阅各类数据报告和走访不同城市的社区,我发现这确实不是个例,而是大量城镇家庭正在或即将面临的共同挑战。
根据住建部门发布的《2024年全国住房发展报告》显示,截至2024年底,全国城镇住房自有率已达96.8%,平均每户家庭拥有住房1.3套。高住房自有率本应是件好事,却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成为了潜在的风险点。
更引人关注的是,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《中国住房市场发展报告(2024)》数据显示,自2022年以来,全国超过70%的城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房价下跌现象。其中,三四线城市平均跌幅达15%,部分资源型城市甚至超过25%。这意味着大量家庭的主要资产正在贬值。
再看老龄化问题。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,截至2024年底,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已达20.4%,65岁以上人口占比14.9%。预计到2030年,这两个比例将分别提高到25.3%和18.5%。而《2024中国居家养老环境调查报告》指出,目前全国仅有8.5%的住宅进行过适老化改造,与老龄化速度极不匹配。
这些冰冷的数据背后,是无数普通家庭的现实困境。
关于房产贬值问题,我们从几个典型城市的情况可以看出端倪。
徐州的王先生2017年以每平方米12500元的价格购入了一套120平米的三居室,总价150万。当时还贷了120万,月供近7000元。\"那会儿大家都说房子肯定涨,买了不吃亏。谁知道现在想卖,中介给的报价只有每平10800元,整套少了20多万。\"王先生无奈地说,\"更糟的是,我还要继续还七年的贷款。\"
类似的情况在太原、鞍山、兰州等多个城市都能听到。据房地产调查机构数据荣立通,在这些城市,有42.7%的购房家庭面临着\"房产贬值、负资产\"的问题。对于这些家庭来说,房子不再是保值增值的资产,而成了沉重的负担。
而老龄化带来的住房适老化改造需求,则是另一个正在显现的大问题。
在上海,76岁的陈奶奶独居在一栋没有电梯的六层老房子里,她的家在四楼。\"腿脚不好,出门一次要歇三次,有时候干脆不出门了。\"陈奶奶说,子女提出要帮她改造房子,安装扶手、防滑地板,改造卫生间,初步估算需要七八万元。\"孩子们也有负担,我不想麻烦他们。\"
住建部调查数据显示,一套60平方米左右的住宅进行基础适老化改造(包括卫生间防滑、加装扶手、门槛改造等),平均费用在3-5万元。而如果需要更全面的改造,如加装电梯、智能化设备等,费用则可能超过15万元。预计到2025年底,全国将有超过1.5亿老年人面临住房适老化改造需求,总投入可能超过5000亿元。
面对这两大难题,我们普通家庭该如何应对呢?
针对房产贬值问题,金融专业人士建议,首先要调整对房产的认知,住房回归居住属性是大势所趋。其次,不要过度举债买房,控制房贷占家庭月收入的比例在30%以内。第三,资产配置要多元化,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。
\"过去二十年,很多人靠买房发财,形成了'房子只涨不跌'的固有观念。现在情况变了,我们需要理性看待。\"一位从业多年的房产中介告诉我,\"房子首先是用来住的,其投资属性应该放在第二位。\"
对于老龄化住房改造问题,目前已有一些积极的探索。南京、杭州等地已开展老旧小区加装电梯项目,由居民、社区和相关部门共同出资。成都、西安等城市则推出了适老化改造补贴政策,对符合条件的老年家庭进行改造补贴,最高可达改造费用的50%。
我在调研中还发现,一些新兴的\"适老化改造服务商\"开始出现,他们提供从设计到施工的一站式服务,并推出了分期付款方案,缓解了老年家庭的一次性支付压力。
随着这两大难题日益凸显荣立通,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应对:
提前规划养老住房需求。如果家里有老人,可以尽早考虑适老化改造,而不是等到行动不便才开始。预防性改造往往比应急性改造成本更低。
关注小区配套设施。购房时,除了关注户型、价格外,还要重点考察社区是否适合长期居住,特别是医疗、养老配套是否完善。
合理规划家庭资产。除了房产,还应考虑增加金融资产配置,如保险、理财产品等,分散风险。
灵活运用住房资源。对于拥有多套住房的家庭,可考虑通过出租、置换等方式,优化住房资源配置。
及时关注各地适老化改造政策。许多地方已出台或正在研究相关补贴政策,家庭可积极申请,减轻改造负担。
我们在采访中也看到,一些家庭已经开始积极应对。北京的李先生两年前就开始为父母的房子进行适老化改造,分步实施,每年投入2-3万元,现在基本完成了主要改造。\"虽然花了些钱,但父母住得舒适安全,我们也省心不少。\"
太原的张女士则选择了将郊区的大房子卖掉,换成了市中心的小户型。\"虽然面积小了点,但离医院近,楼下就是公园,父母很喜欢。而且卖大买小,还节省了一笔钱,用来做了些投资。\"
房产贬值和老龄化住房改造,看似是两个不同的问题,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国家城镇化进入新阶段后的必然现象。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和房地产市场回归理性,这些问题会更加明显地显现出来。面对这些变化,恐慌和抱怨解决不了问题,理性应对才是正道。
深入调查后,我不禁感慨:王石的\"预言\"确实具有前瞻性,但它并非不可应对的灾难,而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挑战。如何在这些挑战中寻找机遇,让我们的居住环境更舒适、资产配置更合理,是每个城镇家庭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。
回顾这些天的调查和思考,我也更加明确了一点:房子始终是用来住的,而不仅仅是用来炒的。当房子回归居住属性,我们的住房选择才能更加理性,生活也会更加从容。
站在2025年看未来,城镇家庭的这两大难题不会自动消失,但只要我们提前规划、理性应对,总能找到适合自己家庭的解决之道。
你的家庭是否也面临类似的问题?你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吗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和想法,我们一起探讨如何应对这些挑战。
【温馨提示:以上内容资料、素材均来源于网络,本文作者无意针对,影射任何现实国家,政体,组织,种族,个人。相关数据,理论考证皆来源于网络资料,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,规则,观点,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。以上文章仅供参考,具体信息还是以官方通告为准。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,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。】
公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